(资料图)
北魏(386年—557年)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,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。
公元386年,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,重建代国,定都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)。同年四月,改国号为“魏”,史称“北魏”。398年,拓跋珪迁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),称帝。439年,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。迁都洛阳以后,移风易俗,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。北魏时期,佛教兴起,在政府推动下,佛教得到空前发展。
北魏是崛起于极北的鲜卑游牧民族,到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(公元398年)定国号为魏,迁都平城,开始营建宫室,建设宗庙,才算具有国家的规模,初步完成了向汉族社会转化的过程,同时也开始修建佛寺。
据《广弘明集》记载,拓跋珪曾经遣使者送太山朗和尚“素二十端,白练五十领,银钵二枚”。表示敬意,可以想见他对佛教的尊崇。
经过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的崇佛,致使国家遭受到政治、经济和军事上的许多不利。比如说,僧徒不事生产,不从征役,且有的佛寺暗藏兵器,有谋反的嫌疑。另外,有的寺庙收寄赃贿,败坏风化,遭到民众的不满。
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继位,于公元446年,他下灭佛法诏,“诏诸州坑沙门,毁诸佛像”。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。这和后来北周武帝、唐武宗的灭佛法相类似,佛家称为“三武之厄”。先是拓跋焘太延四年(公元438年)三月,诏“罢沙门年五十已下”。胡三省解释说:“以其强壮,罢使为民,以从征役。”
拓跋焘死,其孙浚立,是为高宗文成帝,公元452年即下修复佛法诏。
拓跋焘毁灭佛法,只看到了佛教对国家有害的一面。拓跋浚修复佛教,则看到了佛教“助王政,益善性”、安慰民众、对统治有利的一面。于是,在大同云岗石窟大造佛像。
拓跋浚于公元454年秋,为太祖以下五帝“铸释迦立像五,各长一丈六尺,用赤金二万五千斤”。其子弘,即献文帝,又于天安元年(公元466年)“起永宁寺,构七级佛图,高三百馀尺,基架博敞,为天下第一。
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,高四十三尺,用赤金十万斤,黄金六百斤。皇兴中,又构三级石佛图,榱栋楣楹,上下重结,大小皆石,高十丈,镇固巧密,为京华壮观”。可以想见,当初北魏建都平城时,建筑寺塔和铸造佛像的规模,实在史无前例。
拓跋弘死,其子宏立,是为高祖孝文帝。太和元年(公元477年),“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座,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”。可以想见北魏王朝早期佛教的盛况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非空净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